剖腹產後護理:傷口照護、惡露處理與恢復要點
- hkhwgco
- 10月2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10月12日

前言
剖腹產作為一種常見的分娩方式,為許多準媽媽提供了安全生產的選擇。然而,剖腹產後的恢復過程與自然產有所不同,特別是在傷口照護、惡露處理以及身體恢復方面,需要產婦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耐心。了解這些關鍵的產後護理要點,不僅能幫助新媽媽們更快地恢復健康,也能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發生。本文將詳細介紹剖腹產後的傷口照護、惡露處理、身體恢復的各個階段,並提供實用的建議,助您安心度過產後恢復期。
剖腹產傷口照護
剖腹產的傷口護理是產後恢復的重中之重,正確的護理能有效預防感染,促進傷口癒合。
傷口類型與癒合過程
剖腹產的切口通常位於下腹部,分為橫切口(比基尼線切口)和縱切口。目前多數採用橫切口,因其美觀且癒合較好。傷口癒合通常需要6-8週,但完全恢復可能需要數月甚至一年。
傷口護理要點
•保持清潔乾燥: 術後初期,傷口會被敷料覆蓋。醫護人員會指導您如何更換敷料。回家後,應每天用溫水和中性肥皂輕柔清洗傷口周圍,然後用乾淨的毛巾輕拍乾燥。避免用力擦拭或搓揉傷口。
•觀察傷口變化: 每天檢查傷口是否有紅腫、發熱、疼痛加劇、分泌物增多或異味等感染跡象。一旦發現異常,應立即就醫。
•避免摩擦與壓迫: 穿著寬鬆、棉質的衣物,避免腰帶或緊身衣物直接摩擦傷口。睡覺時可嘗試側臥,減少對傷口的壓迫。
•適度活動: 術後早期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適度翻身和下床活動,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傷口癒合,並預防腸粘連。但應避免劇烈運動或提重物。
•營養支持: 均衡飲食,攝取足夠的蛋白質、維生素C和鋅等有助於傷口癒合的營養素。
•疤痕護理: 傷口癒合後,可根據醫生建議使用疤痕貼、矽膠片或疤痕修復霜,有助於淡化疤痕,減少疤痕增生。
惡露處理
惡露是產後子宮內膜脫落、壞死組織和血液混合而成的分泌物,無論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,都會有惡露排出。惡露的排出是子宮恢復的正常生理過程。
惡露的變化
惡露的顏色和量會隨著時間而變化:
•紅色惡露(產後1-3天): 量多,顏色鮮紅,可能含有少量血塊。
•漿液性惡露(產後4-10天): 量逐漸減少,顏色變淡,呈粉紅色或棕色。
•白色惡露(產後10天至4-6週): 量更少,顏色呈淡黃色或白色,質地黏稠。
惡露處理要點
•勤換衛生棉: 保持外陰清潔乾燥,勤換產婦專用衛生棉,避免細菌滋生。
•溫水清洗外陰: 每次如廁後,用溫水從前往後清洗外陰,然後用乾淨的毛巾輕拍乾燥。
•觀察惡露情況: 留意惡露的量、顏色、氣味和有無血塊。如果惡露量突然增多、顏色變鮮紅、有惡臭或排出大血塊,應立即就醫,這可能是子宮恢復不良或感染的跡象。
•避免盆浴: 在惡露完全排淨前,應避免盆浴,以防感染。建議淋浴。
剖腹產後身體恢復要點
剖腹產後身體的恢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需要產婦耐心和細心的照護。
1. 早期下床活動
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,盡早下床活動,有助於促進腸蠕動,減少腸粘連和靜脈血栓的風險。初期可在家人的攙扶下,在室內緩慢行走。
2. 飲食調養
•術後初期: 根據醫囑,從流質、半流質食物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。避免油膩、辛辣和產氣的食物。
•均衡營養: 攝取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如瘦肉、魚、蛋、奶、新鮮蔬菜和水果,有助於身體恢復和乳汁分泌。關於孕婦的營養飲食,您可以參考:孕婦三階段營養飲食全攻略全面睇!孕婦飲食禁忌、必備營養與飲食建議。
•多喝水: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,有助於排便順暢,預防便秘。
3. 產後運動
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,可逐步進行產後恢復運動,如凱格爾運動(有助於恢復盆底肌功能)、產後瑜伽等。但應避免過早進行劇烈運動,以免影響傷口癒合。關於產後恢復,您可以參考:產後恢復指南:新媽媽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需知。
4. 充足休息
產後身體虛弱,需要充足的休息來恢復。盡量抓住寶寶睡覺的時間休息,必要時可請家人協助照護寶寶。
5. 心理調適
剖腹產後,產婦可能面臨身體不適、角色轉變、哺乳壓力等,容易出現情緒波動,甚至產後抑鬱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,與家人多溝通,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支持。關於產後抑鬱症,您可以參考:產後抑鬱症可大不少:成因、病徵與有效治療逐一同你睇。
結語
剖腹產後的恢復是一個全面的過程,涉及傷口護理、惡露處理、飲食調養、適度運動和心理調適等多個方面。新媽媽們應耐心對待自己的身體,遵循醫囑,並在需要時尋求家人和專業人士的幫助。記住,健康的媽媽才能更好地照顧寶寶,祝您恢復順利,享受為人母的喜悅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