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產有分幾多種類?細說早產原因,預防早產的策略、嬰兒存活率及後遺症
- hkhwgco
- 7月3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早產是指胎兒在懷孕37週前出生的情況,是全球新生兒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。根據胎齡不同,早產又可細分為多種類型,且早產原因複雜多樣,對嬰兒的存活率及健康狀況有深遠影響。本文將從早產種類、早產原因、預防策略、嬰兒存活率及早產後遺症等角度,全面解析早產相關知識,幫助孕媽咪及家人做好準備與防護。
早產有幾種類型?
根據胎齡,早產可分為以下四大類型:
早產類型 | 懷孕週數範圍 | 特徵與風險說明 |
超早產 | 未滿28週 | 器官極不成熟,存活率較低,併發症風險最高 |
極早產 | 28至不足32週 | 呼吸窘迫、腦出血等風險高,需密集醫療照護 |
中期早產 | 32至不足34週 | 器官仍未完全成熟,存活率提升但仍有健康挑戰 |
晚期早產 | 34至不足37週 | 器官較成熟,存活率高,但體重偏輕,可能有輕微健康問題 |
即使是在36週出生的嬰兒,仍屬於早產兒範疇,只是相較於超早產兒,健康狀況較佳。
早產的主要原因
早產的成因多元且複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早產原因分類 | 具體說明 |
孕婦因素 | 子宮頸短、子宮異常、孕期感染(尿道、陰道、子宮內感染)、慢性疾病(高血壓、糖尿病)、孕期壓力大、吸煙、酗酒等。 |
胎兒因素 | 多胞胎妊娠、胎兒生長受限、胎盤早剝或胎盤功能不良。 |
醫療因素 | 先兆早產、羊水過多或過少、妊娠合併症需提前終止妊娠。 |
此外,曾有早產史的孕婦、年齡過高或過低的孕婦,也屬於早產高風險群。
哪些人容易早產?
早產高危險族群包括:
多胞胎孕婦:雙胞胎或以上增加子宮負擔
有早產史者:曾經早產的孕婦再次早產風險較高
子宮頸短或異常者:子宮頸無法有效支撐胎兒重量
孕期感染者:如尿道感染、陰道炎等
慢性疾病患者:高血壓、糖尿病等
不良生活習慣者:吸煙、酗酒、營養不良
孕期壓力過大:心理及生理壓力影響孕婦健康
嬰兒存活率與早產週數的關係
早產嬰兒的存活率與出生週數密切相關,週數越早,存活率越低,併發症風險越高:
懷孕週數 | 嬰兒存活率(約) | 主要風險與併發症 |
未滿24週 | 約50% | 器官極不成熟,存活率低,併發症多 |
24至27週 | 約70% | 呼吸窘迫、腦出血等風險高 |
28至31週 | 約80%-90% | 呼吸系統、消化系統尚未成熟 |
32至36週 | 約90%以上 | 體重偏輕,可能有輕微健康問題 |
每多存活一天,嬰兒的存活率便會顯著提升,尤其在23至26週這段關鍵期。
預防早產的有效策略
雖然早產原因多樣,但以下方法可有效降低早產風險:
定期產檢及早發現子宮頸短、感染等異常,及時治療。
健康生活習慣戒煙戒酒、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、充足休息。
控制慢性疾病妥善管理高血壓、糖尿病等。
避免感染注意個人衛生,及時治療泌尿及生殖道感染。
心理調適減少壓力、保持良好心態。
醫療介入高風險孕婦可考慮黃體素注射、子宮頸環紮術等預防措施。
早產後遺症有哪些?
早產兒因器官未成熟,可能面臨多種短期及長期後遺症:
後遺症類別 | 內容說明 |
神經系統 | 腦出血、腦性麻痺、發展遲緩、學習障礙 |
呼吸系統 | 呼吸窘迫症候群、慢性肺疾病、肺發育不良 |
視力問題 |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,可能導致視力受損 |
消化系統 | 壞死性腸炎、餵食困難、消化不良 |
心臟疾病 | 開放性動脈導管未閉、先天性心臟病 |
心理行為 | 注意力缺陷、多動症、情緒與行為問題 |
早產嬰兒照護重點
母乳哺育:母乳富含免疫因子,有助早產兒抵抗感染與促進發育。
專業醫療照護:早產兒多需住院加護,接受呼吸支持、營養補充等治療。
長期追蹤:定期評估發育狀況,及早介入復健與教育支持。
結語
早產種類多樣,原因複雜,對嬰兒健康影響深遠。孕婦應了解自身風險,做好預防措施,並定期接受產檢。現代醫療技術進步,早產嬰兒存活率大幅提升,但仍需重視後遺症與長期照護。準爸媽與醫療團隊攜手合作,是守護寶寶健康的關鍵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