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亞婦產科 產後護理小貼士
- hkhwgco
- 5月2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產後抑鬱症可大不少:成因、病徵與有效治療逐一同你睇
產後抑鬱症(Postpartum Depression,簡稱PPD)是許多新手媽媽可能面臨的心理挑戰,影響大約15%的產婦。它不單影響媽媽的情緒與生活質素,更可能對嬰兒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。本文將從產後抑鬱症的成因、常見病徵、預防方法、治療策略及康復過程,全面解讀這個重要議題,並可提醒伴侶在產後需關注自身及伴侶的心理健康。
什麼是產後抑鬱症?
產後抑鬱症是指母親在生產後出現持續性的情緒低落、焦慮、無助感等症狀,並且影響日常生活與照顧嬰兒的能力。有別於短暫的「產後情緒低落」(Baby Blues),產後抑鬱症症狀持續超過兩週,且較為嚴重,需及時治療。
產後抑鬱症的成因
產後抑鬱症的成因複雜,主要包括:
荷爾蒙劇烈變化:生產後雌激素和孕激素急劇下降,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,導致情緒波動。
心理壓力:由照顧新生兒的壓力、睡眠不足、到角色轉變帶來的焦慮與不安。
社交圈子支持不足:缺乏伴侶、家人或朋友的支持,感到孤立無援。
過往精神健康問題:曾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病史者風險較高。
生活事件:經濟壓力、家庭矛盾或重大生活變動。
產後抑鬱症常見病徵
以下是產後抑鬱症的主要症狀,若持續兩週以上,建議尋求專業協助:
症狀 | 具體表現 |
情緒低落 | 持續感到悲傷、無助、絕望,甚至無故哭泣 |
失去興趣 | 對曾喜愛的事物及嬰兒失去興趣或感覺冷漠 |
睡眠障礙 | 難以入睡或過度嗜睡,睡眠質量差 |
食慾改變 | 食慾不振或暴食,體重明顯變化 |
焦慮與煩躁 | 容易緊張、急躁,對小事無法忍耐 |
自我價值感低落 | 感到自責、內疚,甚至有傷害自己或嬰兒的念頭 |
注意力不集中 | 思考困難、記憶力下降 |
疲憊感 | 即使休息充足仍感到極度疲倦 |
伴侶產後抑鬱症:不可忽視的隱形問題
研究顯示,部分男性伴侶在妻子生產後也可能出現類似憂鬱症狀,稱為「伴侶產後抑鬱症」。症狀包括易怒、拒絕幫助、情緒低落等。家庭成員應共同關注彼此心理健康,互相支持,共同面對育兒挑戰。
產後抑鬱症的預防方法
雖然無法完全避免產後抑鬱症,但以下方法有助降低患上的風險:
孕期心理準備:了解產後心理變化,及早識別異常情緒。
建立支持系統:與伴侶、家人及朋友保持良好溝通,尋求幫助。
保持健康生活習慣: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、充足睡眠。
減少壓力:合理分配育兒與家務,避免過度負荷。
及時求助專業:產前或產後若感情緒異常,及早諮詢心理醫師。
產後抑鬱症的治療方式
產後抑鬱症的治療主要分為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:
治療方式 | 內容與效果 |
心理治療 | 包括認知行為療法、人際關係治療及非指導式諮商,幫助患者調整思維及情緒。 |
藥物治療 | 精神科醫師會根據情況開立抗憂鬱藥物,改善情緒,但需注意母乳餵哺安全。 |
社會支持 | 家庭及朋友的陪伴與理解,減輕孤獨感,促進康復。 |
治療過程中,醫師會持續追蹤症狀,調整治療方案,幫助媽媽逐步恢復健康。
產後抑鬱症康復之路
康復過程需時間與耐心,媽媽們可透過以下方法促進恢復:
保持規律作息,盡量利用寶寶睡眠時間休息。
適度運動,如散步、瑜伽,有助舒緩壓力。
與他人分享感受,不壓抑情緒。
參與支持團體,獲得同理與經驗交流。
持續接受專業輔導,避免復發。
結語
產後抑鬱症是可治療且常見的心理疾病,及早識別與治療對媽媽和寶寶都至關重要。伴侶與家人的支持不可或缺,讓媽媽感受到溫暖與理解,才能更快走出陰霾。若您或身邊人出現相關症狀,請勇敢尋求專業協助,為家庭帶來健康與幸福。
留言